第七十三章 言传身教何日梦真月初求保底月票

革蜚在隐相峰上的,读读书,修史辩论。

只有虚名,并无实权。

贵族们也乐得留一个敬贤的好名声。

现在这些人全部外放出去,填塞朝野,把持空缺出来的关键位置,全面配合越廷所推动的新政——他们如此关键又如此清贵,故天下谓之曰“清翰林”

上升通道一旦打开,顷刻波涛汹涌,死水变成活水。

贫家子弟奔走相告,壮志满怀。

在这风雨飘摇的时节,也有百废俱兴,万物发生。

时人或曰:踏公卿之骨,上青云之梯!

政治改革当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,不是说皇帝陛下突发奇想,心念一动,一拍大腿,就能立刻改天换日。

革蜚看到,越国新政今天如高崖倾瀑势不可挡,是高政在许多年前就开始布局的结果。

春种多年,于今秋收获。

当年高政携促成陨仙盟约之威势,全面在越国展开吏治改革,要求“选官公正、贵贱同权”

,朝中无人敢公开反对,但最后施行下来,却并不顺利,受阻于越廷下面的各大主城。

以高政的手段,自上而下,也不难摧枯拉朽——但就在这个时候,他被迫下野。

吏改自然废弃,政纲中止,官道修为溃散。

此后避世隐居,不问朝局。

许多年过去了,包括吏改在内,高政的许多政治主张再没有被提起。

朝野都敬他,贵族都服他,但在巨大的现实利益前,很多人还是宁愿他一直是“隐相”

,最好“只隐不相”

革蜚也很多次听高政讲起过去,但这位老师好像从来不觉得遗憾、惋惜,只是平静总结他当年所做的事情,做成的没做成的。

没有波澜,只有条理,仿佛在讲另一个人的故事。

在高政死后的这段时间,独居深山小院,对照着现今的越国国情一一回想,革蜚才慢慢地听明白了那些往事,理清其间脉络,一桩桩一件件,如在眼前。

当隐相峰也隐入高秋,他好像读完了高政的一生。

他决定下山。

春种秋收,夏长冬藏。

此刻下山,正是时候。

越廷至今没有对革蜚的存在有什么公开表述,这也让他成为越国时局中,一个相对暧昧的存在。

他是革蜚,他下了山,当然要先回家。

革氏是越地最古老的家族,比越国的历史都要悠久。

当年越太祖在发动政变之前,所做的5k,不算加更。

……

【感谢大盟“烦恼落尽红尘远离”

打赏的新盟!

【感谢大盟“恰恰好好好”

打赏的两个新白银以及两个普盟!

大佬不说话也不加群,咔咔打赏……】

(本章完)